一、案情简介
2017年3月1日,江某准备骑共享单车外出办事,找到附近的单车后,江某发现车身后座上有两个二维码,于是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开锁。手机上随即跳出支付页面,江某没有多想就按照提示支付了99元押金。然而,在支付了押金之后,车锁却并未开启。由于是第一次使用,他以为是系统故障,紧接着又扫描单车车头的二维码,在成功支付299元押金之后,单车终于顺利解锁。当单车使用结束后,江某请求退还押金时,系统只退还了其第二次支付的299元。这时,江某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立即向当地公安局报警。
处理情况
经警方查看,其第一次扫描的二维码并非共享单车二维码。据警方透露,从今年2月开始陆续接到群众报警,称其在扫描共享单车二维码支付完押金后,未能解锁成功。接警后,当地派出所立即展开侦查,最终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据了解,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包某伙同林某,伪造了包括摩拜、哈罗等多家品牌共享单车的二维码数百枚,设置的转账金额有299元、199元、99元三种,并随机粘帖在相应的共享单车上。经初步统计,总涉案金额达3200余元。民警介绍,包某和林某伪造共享单车二维码骗取共享单车押金的行为涉嫌诈骗。
据了解,先后在上海、北京、成都、福州、海口、宁波等城市都有类似诈骗案例出现,最常见的是骗子利用共享单车扫码开锁的设计,在车身上加贴个人微信和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同时将微信、支付宝昵称改为共享单车,以假乱真。
共享单车扫码骗局的三种常见作案手法:最常见的一种,是骗子们利用扫码开锁的设计,在车身上加贴微信、支付宝转账二维码,同时将微信、支付宝头像昵称改为共享单车,以假乱真。第二种技术含量稍高,骗子在共享单车的原有二维码上覆盖一层底色透明的假二维码,破坏原有二维码,导致消费者扫码时出现“二维码格式有误”或“系统升级”,“请暂时使用微信/支付宝使用共享单车”等字样,迫使消费者选择车身上假的付款码付款。第三种的技术含量最高,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也最大。骗子通过在车身上粘贴假二维码,诱使消费者下载该二维码导向的假租车软件,手机被趁机植入木马病毒盗取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卡号密码或者远程操控消费者手机,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
二、案例引发的潜在风险分析
1、套现风险。二维码支付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缺少资金流向真实性的监管,容易造成资金套现。以日常支付为例,商户和客户之间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客户通过手机扫描商家的二维码,输入将要套现的金额,选择信用卡进行支付。随后,商家会将现金交于客户,从而达到套取现金的目的,也规避了现实生活中商户传统POS机受银行的监管。
2、洗钱风险。二维码支付的资金也经常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轻松绕开银行反洗钱的监测,用小额批量转账,使钱进入到对方的支付平台账户,再通过提现的方式把钱打到各张银行卡中,从而达到洗钱,行贿,诈骗,转移赃款等目的,严重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从而直接危害到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三、案例启示
1、行业监管部门应高度关注二维码等线下条码支付潜在的风险,加快推进线下条码支付等相关立法工作,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业务制度,尽快制定技术标准、增强防伪能力,切实加强对行业的指导与监督,引导二维码等线下条码支付的规范有序发展。
2、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在提供二维码等线下条码支付服务时,应提高二维码等线下条码的编译发布技术门槛,增强防伪能力,增强识假能力,防止线下条码支付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有关机构在利用线下条码支付技术提供服务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应采取技术手段、日常管理与消费者教育等有效措施,保障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等合法权利,防止消费者上当受骗。
3、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单车时首先尽量先通过正规应用商店下载共享单车APP,在扫码时一定要仔细分辨车身上的二维码,是否有被撬、被更换、被涂改、被覆盖、粘贴等痕迹。如果二维码是粘上去的,务必提高警惕,以免被骗。而且,正规二维码扫描后一般会进入使用模式,绝不会跳转至付款页面。一旦扫码后弹出付款界面,肯定是假的,请立即中止,并联系共享单车客服反映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