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8888-910
环保限产背景下的成材供给波动性分析
作者:南华研究来源:发布时间:2018-07-25 08:45:38

作者:薛娜(Z0011417)、杨雅心(助理分析师)

钢铁行业作为重资产的投资导向型行业,一直以来供需两端的弹性都相对偏低。我国自2010年以后,作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新增进入产能逐步放缓,国内钢铁行业进入峰值期。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实行,对钢铁行业基本面的分析开始更多的关注供给端的情况,除了传统的成本收益状况影响粗钢及各成材品种的产量,政策因素对供给端的扰动更加明显和频繁,钢铁产品的供给变动被逐步放大,也增加了供需平衡表的估算难度。

一、造成供给波动的主要环节

从工艺流程上看,高炉开工率的大小决定了铁水产出,通过转炉废钢添加量对粗钢产量进行二次调节,两个前端环节共同决定了总供给的情况。在生产线的后端,轧线间的调配决定了各个成材品种的具体产量。多数钢厂最初在产线设计上一般会预留相对宽裕的后端产能,即转炉设计产能略大于高炉设计产能,轧线设计产能略大于前端产能,国企整体的产线则整体的基本匹配。在供给侧改革实行之前,前端产能匹配稳定性较强,主要通过轧线调整不同成材的产量。近两年粗钢与生铁产量之间的分化增大,前端产能的波动也相应增大。

除了表内产量的变动外,表外产量的变动更为突出,2017年国家通过重点打击违规中频炉,清理了1.5亿吨的地条钢产能,促使表外产能转表内,直接造成了螺纹供给的持续偏紧。由于吨钢利润持续高位,违规产能仍有重新复产,这部分灰色地带的政策和市场之间博弈最为激烈,也加剧了供给的波动。

三、供给波动的政策驱动力

         2016年起,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不断加码,政策因素对供给的影响力不断增大,通过三年时间国家累计淘汰落后产能1.45亿吨(20166500万吨、20175000万吨、20183000万吨),并清理取缔了1.5亿吨地条钢产能,整个去产能任务在2018年进入巩固期,同时2017年采暖季起,环保限产逐步常态化,河北的环保限产集中在限烧结和限高炉两个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采暖季至今,唐山市累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约12次,烧结炉均限产50%,采暖季高炉限产比例也达到50%

       政策性因素阻断了市场机制对供给的自发调节,钢厂的高炉开工率及产能利用率更多受到了政策压制,在整个采暖季开工率均处于65%以下的低位,整个采暖季北方实际减产约12%。非采暖季也很难回升至89%以上的高水平,导致行业高利润没有快速转化为大量的产能释放。而阶段性、局部性的限产也导致限产区域与非限产区域,限产期与非限产期之间的产量差异大幅扩大。


未来,不断加强的环保要求将成为提升钢铁行业门槛的重要标准,目前环保督察组对全国各地轮流开展督查和整改,江苏除徐州部分复产外,多数产能仍处于整改中,唐山、邯郸新一轮限产要求,国家的环保力度也强化了市场对于采暖季强化限产的预期,但具体实施还要视天气状况而定,下半年的环保高压并没有减弱的迹象。


二、供给波动的市场驱动力

         市场因素是与政策因素反向的驱动力,由于钢铁行业持续的高利润状态,钢厂具有充足的增产动力,因此在前端生产环节受到政策限制的情况下,钢厂普遍通过提高矿石的入炉品位、增加转炉的废钢添加量等技术手段减少产量受影响的程度。2014年以后,生铁和粗钢产量间的差异扩大,生铁月度产量在6000万吨附近波动,而粗钢月度产量突破了7000万吨,凸显了废钢对增产的影响增大,目前转炉废钢添加量从10%提升到了20%以上,河北部分钢企可接近30%,钢厂反馈在高炉限产比例30%以下,对实际产量的影响相对有限,当限产比例超过50%产量影响才较为凸显。因此目前河北新一轮限产的减产力度明显弱于采暖季,且集中在卷带方面。

四、基于供给弹性的行情走势研判

         唐山、邯郸限产开始落实,河北高炉开工率大幅下降,唐山日均产量减4-5万吨,超半数为卷带产量,徐州地区产量逐步释放,限产对螺纹供给的边际影响减弱。目前终端采购处于中等水平,多地暴雨致需求波动偏大,本周厂库降幅仍大于社库,去库不及预期,特别是华东等主流区域库存有所转向,从近期政策导向看,国内宏观转向,财政货币双宽松,对成材有明显的支撑效应,螺纹价格还有上行空间。热卷下游产业目前仍较为平稳,贸易商继续增库,压力略有增大,考虑到减产的影响,基本面压力总体有所缓和,叠加宏观环境改善,维持偏强震荡。



添加企业客服,享一对一服务

添加企业客服,享一对一服务